•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雄安城市 城市纪事 查看内容

源自白洋淀边的地方戏——保定老调

2014-5-14 12:59| 发布者: bydly| 查看: 2376| 评论: 0

摘要: 保定老调起源于冀中白洋淀周围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当地高腔和说唱艺术的影响,约于清道、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型。 老调的剧目内容,多是描写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如《山海关 ...
    保定老调起源于冀中白洋淀周围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当地高腔和说唱艺术的影响,约于清道、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型。

 

 

源自白洋淀边的地方戏——保定老调 1.jpg


    老调的剧目内容,多是描写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如《山海关》、《铁冠图》、《杨家将》等。因此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老调形成以后,一直与以生、旦为主的丝弦班合班演出,艺人也兼唱两种声腔,群众称之为老调丝弦班。河北梆子兴起后,对老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在伴奏乐器上,吸收了梆子的大板胡和枣木梆子,故又称老调梆子。清光绪以前,老调没有固定班社,授芤演出主要靠农村子弟会或玩艺会,艺人也多是半职业性质,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因此,早期老调的发展比较缓慢。从清光绪年间至抗日战争之前,是老调较为发达的时期。光绪初年,班社日益增多,首先出现了韩大仓班、高老寿班,以后出现了小莲花班、周福才班、杠子红班等二十多个班社,同时涌现出二十多位较有成就的艺人。此外,在广大农村还有不少临时性组织。

 

源自白洋淀边的地方戏——保定老调 2.jpg


    光绪十六年(1890),老调名人韩大仓带领老调班进入北京,演出于天桥广兴园。这一时期,老调的演出地域,北到张家口、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地,南到石家庄、邢台、安阳等地。著名艺人周福才吸收和借鉴了昆曲、京剧、河北梆子、西河大鼓的优长,创造出一套新的老生唱腔,改变了原来生净不分腔的唱法;在乐器伴奏上使用了苏器,改变了原来基本上是从高腔班搬过来的伴奏场面,后又将大板胡改为小板胡。同时,他还向一些通音律、爱戏文的贡生、秀才等请教,请其释词、改句、正音,促进了老调艺术的全面发展,成了承前启后的杰出代表。自此,老调形成东西两路。以周福才为代表的东路老调,经常活动于保定地区东北部,以演出《调冠》、《临潼山》等文老生戏为主,注重唱功和做功,质朴抒情,善于刻画人物;以萧宽玉(杠子红)为代表的西路老调,经常活动于保定地区西南部,以演《下河东》、《太平城》等文武老生戏见长,注重靠架和武打,唱腔挺拔,动作豪放。老调属梆子声腔,常用的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哭板等。文场伴奏乐器以胡板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同。

 

源自白洋淀边的地方戏——保定老调 3.jpg


    1953年,高阳县老调剧团成立。1958年秋月,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在保定市河北礼堂(现河北影剧院)观看了演出。邓小平称赞“保定有宝,应加扶植。”为此,保定地委、专署于1959年5月,以高阳县老调剧团为基础,调配干部并充实艺术力量,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对老调艺术进行了发掘、继承、改革    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

 

 

源自白洋淀边的地方戏——保定老调 4.jpg


    1960年,剧团带着经过重点改编的由崔澄田、周淑琴、王贯英、辛秋花主演的《潘杨颂》进京演出,获得了成功。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北京的艺术界专家在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演出。邓小平同志赞誉老调“保定有宝,老调不老”。中国文联向剧团赠送了“老调不老,桔木逢春”的锦旗,崔澄田所饰演的潘洪被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誉为“能得一百分的潘洪”。同年,《潘杨颂》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引起了极大反响。

 

源自白洋淀边的地方戏——保定老调 5.jpg


    1973年,先后移植了《红灯记》、《平原作战》、《盘石湾》、《小刀会》、《朝阳沟》、《红灯照》等剧目。此时的乐队编制为单管弦乐队。

    1978年,又恢复了《潘杨颂》等一批保留剧目。1978年3月,由本团创作,毛素欣、陆文彬等主演的现代戏《婚事》参加了河北省举办的现代戏汇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1980年8月,该团创作、由崔澄田、王贯英、辛秋花、王辛未、臧万祥、王增顺主演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忠烈千秋》再次进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正在召开的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及首都群众演出,获得成功。同年12月,《忠烈千秋》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1985年,剧团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解决了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分编为两个演出团体,单独进行业务演出。1986年,创作了由王贯英、毛素欣主演的《宋江嫁妹》和由王会书、刘红霞、张四刚、张春燕、李淑荣等青年演员演出的《日月经天》;1987年,本团创作了由王贯英、毛素欣、杜振忠、张锦花、范锡奎等主演的《拒马令》;1989年,排演了由本团创作的由毛素欣、杜振忠等主演的历史故事戏《钟离春》;

    1987年,河北省电视台、河北文化厅联合举办了“河北省青年戏曲演员十佳十优电视大奖赛”,杜振忠、张四刚获“十佳”称号,张春燕获“十优”称号。

 

源自白洋淀边的地方戏——保定老调 6.jpg


    主要保留剧目有:《潘杨讼》、《忠烈千秋》、《三凤求凰》、《红衣仙子》、《王佐断臂》、《包公误》、《盘夫索夫》、《反徐州》、《姐妹花魂》、《寇准招亲》、《花烛恨》、《包公陪情》、《哑女告状》(连台本剧)、《郑小娇》(连台本剧)、《王莽赶刘秀》、《九曲蟠龙珠》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