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雄安城市 城市纪事 查看内容

安新白洋淀飞叉五代相传演绎“疯狂”的钢叉

2014-5-14 17:54| 发布者: bydly| 查看: 2999| 评论: 0

摘要: 在保定白洋淀安新县新安镇北新村,有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这里住着老中青三代人,都是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新飞叉的传承人。爷爷屈合、父亲屈国立和孙子屈硕、屈士博,都与飞叉有着不解之缘。2月25日下午,记 ...

 

    在保定白洋淀安新县新安镇北新村,有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这里住着老中青三代人,都是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新飞叉的传承人。爷爷屈合、父亲屈国立和孙子屈硕、屈士博,都与飞叉有着不解之缘。2月25日下午,记者走进了这个小院,在感叹飞叉“疯狂”的同时,也聆听了它过去的辉煌和后顾之忧。

 

动作凌厉如闪电,钢叉飞舞如蛟龙


    在安新,屈家的飞叉远近闻名,不仅因为他们的技艺高超,还因为他们的五代相传。

第一个出场的是10岁的屈士博,他是屈家的第五代传人,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他,跟着父亲屈国立学习飞叉刚满一年,但是他的“筛糠”和“怀中抱月”(飞叉的基本功)已经练习得相当娴熟了。他的哥哥屈硕随后出场,短短十几秒,就连续舞出了五个招式,无论是将飞叉高高抛起后用臂膀去转动,还是翻个身用脚去接,都表演得十分连贯。22岁的屈硕从事平面设计工作,8岁时就开始练习飞叉,虽然因此弄得自己浑身是伤,但为了将祖辈的艺术传下去,他始终没有放弃。

屈国立带着他的飞叉站在院子中央,一个精彩的亮相之后,只听飞叉哗啦啦作响,一件看上去十分尖利的武器,在他手中时上时下,时左时右,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尽在他的掌控之中。放下飞叉,屈国立又用汽油点燃了一柄火叉,一个转身,两团火焰顿时在他的周围旋转起来,伴着呼呼的响声,让人感到既害怕又刺激。

    77岁的屈合曾经是安新叉会上的“红人”,尽管如今不再登台表演了,但是拿起飞叉,一招一式都是那样灵活,随手一舞,便是一道“闪电”。


    百年飞叉见证五代“耍叉”艺人


    走进屈国立的房间,墙边摆放的一排飞叉映入眼帘。屈国立拿起了一柄摆放在最边上,这是一柄显得些许破旧的火叉。他告诉记者,这柄叉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他爷爷辈的耍叉人留给他的。记者上眼观瞧,此叉为双头叉,两个叉头是铁制的,均由人工煅打而成,叉柄则用白色布条包裹,飞叉通体透出一股年代的积淀,掂在手中分量十足。可曾想,百年间它多少次在技艺纯熟的耍叉艺人手中舞动自如、上下翻飞。

说话间,屈国立拿出了几枚形状各异的铜质奖章。记者看到,奖章上印制的颁发时间均为1953年。其中一枚奖章上面写着1953年全国民族体育大会表演优秀奖。“这是我大伯屈少章当年参加全国比赛得的奖,他是父亲那辈里最优秀的耍叉艺人。”可知道,当年屈少章和另外两位老艺人,曾受邀到东欧和南美6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屈国立介绍说,安新飞叉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代代相传,以屈家为主,现在到自己的儿子屈硕和屈士博,已经传到第五代了。


承上启下,做到“人叉合一”


    通常的飞叉都是单叉,而在屈国立家中的一个角落,还放置着两柄双头小叉。屈国立告诉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杂技节目上有人表演单人耍双叉,便自己操练起来。“耍双叉练起来非常困难,稍一分心,叉就会落地,家里的大理石地板都被砸碎了。”屈国立指着地面说道。

坐在一旁的父亲屈合向记者介绍,传统的耍叉总共有30余个招式,而现如今屈国立已经扩充到46式。“每次表演,招式的衔接都不一样,之间的变化必须按照熟练程度而来。”

除此之外,屈国立还自制了重达四公斤的双头叉,重量是传统的一倍,看上去十分威武,但真正舞起来则是十分费功夫。

    对于屈国立的一些创新,大儿子屈硕表示很是佩服。“耍叉必须要发自内心喜爱,像我父亲这样迷恋耍叉的人现在真的很少了。”

    在屈国立的家中,挂着一幅字,上写“艺无涯”三个大字。他告诉记者,这幅字是一个朋友特意写给他的,而且一直鼓励着他。“只要我不舍不弃,一定会练就出更加纯熟的飞叉技艺,达到人叉合一的境界。”

 

图文并茂记录飞叉,只为传承下去.

 

安新白洋淀飞叉五代相传演绎“疯狂”的钢叉 1.jpg

 


    其实,飞叉并不是安新的“专利”,但用屈国立的话讲,与其他地方的飞叉相比,安新的飞叉表演更显刚硬,更加疯狂。近些年来,屈国立经常会与全国各地的飞叉表演者进行交流,在互相切磋技艺的同时,也在不自觉中共同谈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廊坊的表演者更是提到了要将飞叉技艺加入学校体育课的想法,但因为该项技艺难度大、有危险而未能实施。

    屈国立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想学飞叉,没个三五年根本成不了样子,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太难了。”以前的飞叉都是世代相传,师傅教徒弟也都是口传心授,面临当下传承难的窘境,这种方式很容易让飞叉技艺失传。因此,屈国立想要将每个招式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学习平面设计的大儿子屈硕将其进行整理和编排,出一本书,并且要配上自己的动作的视频,这样就能永久地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了。

屈硕还没有成家,但是他已经想好,以后自己有了下一代,也一定要教给他老祖宗传下来的飞叉技艺,绝不能让这个“宝贝”在自己手里失传了。听到此话,父亲屈国立和爷爷屈合都欣慰地笑了。

                                                                                                                                      

                                                                                        燕赵都市报记者栗凤瑶、赵琳英、赵磊

白洋淀 白洋淀旅游 白洋淀景区 白洋淀天气 白洋淀住宿 雄安新区 安新 雄安旅游 雄安天气 雄安景点 白洋淀门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