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上游来的污水不见了,白洋淀水面宽了,水深了,干净得清澈见底。”赵雁林说。 安装“净化器” 记者近日实地走访看到,两岸树木林立,河道宽阔平整,不少游人前来参观。昔日的污水沟,如今已成休闲景点。安新县沈家坯村民沈超说,以前这里臭味难闻,夏天根本不敢开窗,现在变成了林地和廊道,村民都喜欢来这儿。 改善白洋淀水质,关键是把住“入口关”。站在府河河口湿地上的观望台眺望,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观一览无余。这里是3条入淀河流的河口区,采用“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的近自然水质净化工艺构筑生态屏障。 “这相当于在白洋淀入口处加装了‘净化器’,通过层层‘滤芯’达到净化效果。”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府河河口湿地项目总承包部杨凯说,目前府河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日均处理水量达30万立方米,氨氮浓度降低约67%,总磷浓度降低约58%。 杨凯说,两年多前,这里还是“人进水退”的农田和鱼塘,现在已经初步形成稳定的“陆生—水生—湿地”植物群落结构,这片湿地能观测到的鸟类有50多种。 这是安新县王家寨村(2019年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安新县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说,新区设立前村里三分之一的水面养鱼,如今已经全部取缔,建了两个污水处理站,儿时记忆中的白洋淀慢慢回来了。村干部带头发展民宿旅游,还找人写了一副对联:望月岛上望月,月色溶溶,融入梦里水乡;观荷台上观荷,荷香淡淡,淡出人间仙境。 这是白洋淀望月岛污水净化项目(2020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一项项新技术被应用在白洋淀治理。一艘“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水上实验室,正在对白洋淀区水质进行日常监测。空中无人机监测,水中无人船采样,采样数据通过5G信号第一时间回传,船上的水质监测设备能够实现14项水质指标的快速分析。 恢复“内动力” 让白洋淀的水通起来、动起来,才能加快恢复“华北之肾”的功能。 人们在藻苲淀退耕还淀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区内参观(2021年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不久前,藻苲淀水系疏通工程顺利通过验收,白洋淀东、西部淀区实现汇流。护鸟志愿者韩战桥在白洋淀特大桥上,面对穿桥而过的水流不停拍照,“你看,这疏通工程就像藻苲淀投入主淀区怀抱的通衢,淀水一路向东汇入大淀。” 一艘打捞船在白洋淀景区内清理漂浮物(2019年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过去到处是鱼塘,围堤围埝把水面分割得七零八落,既破坏水质,又影响水路交通。”安新县圈头乡桥东村党支部书记夏善乐说,现在这些阻碍逐步拆除,水也清亮了。 “要让‘百淀联通’正本清源,还需要科学清淤,拔出污染的根。”安新区">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过去白洋淀上游污水和淀区生产生活排污,对水体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不可能短时间自然消除,清淤是釜底抽薪的措施。 近日,大型绞吸船在淀区内作业,铁锚深深地定在数米深的塘底淤泥中,船头巨大的螺旋绞刀头在淤泥中搅拌,黑色的泥水被吸进管道,再被运送到专门区域进一步净化处理…… 记者了解到,经过4年多的系统治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已经从污染治理为主向生态修复为主阶段转变。 船在白洋淀内行驶(2020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国务院关于安新区">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实现阶段性目标。淀区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Ⅳ类,淀心区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今年上半年,白洋淀8个国考点位、4条主要入淀河流及上游流域50个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Ⅳ类,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游船在白洋淀内行驶(2019年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
快板书《苍龙女智救生灵》作者:赵虎 演播:赵虎在古时候,白洋
圈头村太爷庙的故事和传说 白洋淀中的圈头村建村早人口多,到
圈头村也有鬼异事儿一九三九的初春,日本鬼子攻占了新安城,随后
公元1677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初夏的晨光带着凉意,火红的朝阳尚未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很讲孝道的贤人,名字叫闵子骞,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