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明珠河北白洋淀闻名遐迩,位于河北省保定、沧州境内的五个县市,分布在保定市的安新县、雄县、高阳县、容城县和沧州市的任丘市,是国家5A级重点旅游区。其85%的面积归属保定安新县,因位于石家庄、北京、天津三大城市腹地,距离几乎等约158公里。 一、白洋淀的名称和由来 白洋淀自然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内共有 143个大小不等星罗棋布的淀泊,白洋淀是众多淀泊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约2万亩,故以此命名。关于白洋淀的名称,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有着深厚文化底蕴。
一为“白羊淀”。这是历史上人们对烟波浩淼的白洋淀一种由直观印象形成的称呼。白洋淀原来范围很大,又曾是黄河故道。据古老的地理典籍《山海经》记述:上古时期白洋淀一带曾是黄河故道,这里洪水滔天。到东汉永平十三年,古黄河改道南移,大量河水存积在这片洼地,形成较大面积的水域。又,《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莫州有九十九淀”。莫州包括莫县、清苑、文安、任丘、长丰、唐兴(即现在的安新)等广大地区。实际上,当时的白洋淀,西至清苑,东南到任丘、文安、徐水。这么大的水域,每逢大风卷起层层波浪时,宛如一群白羊前拥后挤地奔跑,于是便有了白羊淀的称呼。
二作“掘鲤淀”。西晋时期,著名辞赋家左思的《三都赋·魏都赋》中曾写道:“……其中侧有鸳鸯交谷,虎涧龙山,掘鲤之淀,盖节之渊。”唐代注释家李善对“掘鲤之淀”的注释为:掘鲤之淀的位置在“河间莫县之西”,这正是当今的白洋淀。故白洋淀亦称掘鲤淀。
三曰“白洋淀”。据《安新水利志》记载:早在《宋史·河渠志》中就有白洋淀的称呼。到明朝正德十二年,杨村河决口始成“泽国”,并形成徐、漕、雹、萍、一亩、方顺、唐、滋、沙九河入淀之势。人们看到淀水“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故称白洋淀。
四称“西淀”。 清乾隆二十八年,正式划定了东、西淀界限,“大清河自雄(雄县)入,迳张青口(今文安),口西西淀,口东东淀”。按这一界限,白洋淀正淀(今端村正南)应划属西淀。所以白洋淀还被称作“西淀”。清拔贡伊人镜重置新安八景,其中一景名——西淀风荷,诗赞曰:露华浓邑芰荷香,水面风鳞趁早凉。先问问源亭畔路,好催双桨出横塘。 二、白洋淀地名中的文化现象 地名这种文化符号,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白洋淀自然也不例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人的生存状态、民风民俗、历史渊源。由143个大小淀泊组成的白洋淀中,散落着39个纯水村(即淀中村庄)和134个淀边村(环淀和堤上建起的村庄)。这些村镇名字的背后,多半有故事、传说,溯源村镇名字及有关村镇的故事,也是件十分有趣的事。
安新县城建设大街一角 新安城起名始末 安新县是原新安县和安州县合并而得名,新安城战国时为燕国的浑泥城。金章宗宠妃李师儿家居此地,有渥水环城。李师儿回家省亲时,向章宗请求,改名为渥城,并建城墙。为让宠妃一笑,章宗还在城墙东南角建“梳妆楼”,楼下辟荷塘。至元朝,以金将安州治此,遂称“新安”。
三台敬业禅寺山门 燕筑三台以耀武 三台镇原来只是安新县城西约20里的一个村落。战国时期燕魏分界,《城冢记》中记载:“燕魏分易水为界,筑三台登降以耀武。”从此,筑城五里余,成为军事要地。三台镇出名,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容城县三贤(元代学者刘因、明代忠良杨继盛、清初大儒孙奇逢)之一刘因柜官不出,到三台广收弟子讲学。后来,元皇庆元年朝廷为其讲学处赠匾“静修书院”。另一原因则是三台有座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五印塔。塔高18米,共有7层,塔下雕有“五印浮图”四个大字。塔周镶嵌7块方形石碑,记载着古塔的来历及作用。其中碑文“盖天下事,一人任则力单,而难胜;众人任则力齐,而易荷。”传至今日,仍发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