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的捕鱼,女的织席,淀上漂船只”,捕鱼、苇编、造船,这三种传统的技艺养育了白洋淀一方人。“华北明珠”曾因它们而放光彩…… 对接京津传统文化不能脱轨 记者走近白洋淀领略传统技艺的魅力 游客期待三种传统文化重焕光彩 本报记者徐常建/文赵磊/图 随着保定对接京津步伐的加快,安新作为“白洋淀科技城”7个县(市区)之一,再次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马誉峰市长指出,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保定市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来讲应从地缘文化入手,再现古城风貌,传承历史文化,打造国家级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华北明珠”白洋淀作为保定重要旅游地,其传统的文化技艺捕鱼、苇编、造船不仅曾养育了一方人,更具有很大的文化传承价值。近日,记者走近白洋淀,领略了这三种传统技艺的魅力,安新民间艺人强烈呼吁加强对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游客亦表示对三种传统技艺很感兴趣,期待将来能够在景区看到。 神奇“悬丝诊脉”捕鱼法让记者冲动欲下淀一试 说到白洋淀的捕鱼(当地人叫打河田)历史,可谓悠久,最早在西晋左思所著的《魏都赋》中有这样的记载“挖鲤之淀,盖节之渊”。 陈长元是安新县圈头镇北街村人,从小就跟父辈一起捕鱼。皮肤黝黑的他开玩笑道:“这肤色就是当年光着膀子捕鱼晒的,嘿嘿。” 陈长远告诉记者,白洋淀给了他们得天独厚的水域,当时淀里的鱼虾种类繁多,白洋淀的人也充分利用了这点,慢慢开始不断丰富捕鱼的方法。陈长远讲起了传统的捕鱼渔具“刺网、黄瓜鱼网、红腮鱼网、刀鱼网、鲁网、二泡钩……” 记者听得云里雾里一般,但是却充满了好奇,好想到渔船上看老人家一一演示一番。陈长元彷佛看出了我们的疑惑,“是不是不明白啊,可难了年轻人。”老人家站了起来,决定详细地讲一个捕鱼方法“下大罩”,此网下方开口,用竹板撑成圆形,网面的网孔大小不一按层次排列,网的最顶头连接着12根线,12根线要套在渔人的大拇指上,渔民在船上盯着一片水域,将大罩扔到水里迅速用竹竿摁倒水下,罩住下面的鱼,这时就是考验渔民水平的时候了,鱼会来回撞并卡在网孔里,这时渔民要通过感知大拇指上的线哪根在动,从而判断水下的方向,然后抄起鱼叉奔着那个方向插去,插住鱼之后再用鱼钩将鱼钩上来。 记者听着陈长元的生动描述,“悬丝诊脉”脱口而出,老人家拍手叫绝:“对,这个词概括得很到位。”记者好想马上下淀去尝试一下这个神奇的捕鱼方法。 好奇一根芦苇丛工具里穿过去一下子就变成了三条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淀淀相通,沟濠相连,拥有近12万亩芦苇,“男捕女织”是这个北方水乡极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之一。白洋淀的苇编技艺历史悠久,在唐宋时期白洋淀苇席就作为一地土特产上贡国家。苇编技艺包括制作苇席、苇箔、渔具、工艺品等,其中以制作苇席最为广泛。 记者听村里老者讲述了很多织席的故事,已经对这项传统的技艺充满了好奇,芦苇圆圆的,而且感觉很薄,是怎么在织席人的手里变成一张席子的呢? 年近60岁的夏小仙是圈头乡北街村为数不多的织席人之一,来到她的院子里,只见她席地而坐,手里拿着分铺(将整根的芦苇分成条)工具,守着一捆芦苇熟练地分铺。一整根芦苇,从她手里的圆形三孔工具(三棱篅子)穿过去就变成了三缕,真的很有美感。“我打小跟着母亲学习织席,这个活白洋淀的女人都得会!”夏小仙说,以前淀里家家户户都织席子,能养家糊口。 用自制的四楞篅子、三楞篅子、拉子分别把芦苇破好瓣;再用竹制的苇夹子打掉苇皮…………一道道程序,夏小仙早已经轻车熟路,头上包裹的毛巾和着汗水粘满了苇絮。摘掉厚厚的手套,她的手上依稀能够看到扎破的口子。现在,她4个多小时织一个席子,每个能卖25块钱,一天下来织不到两个。 “织席可不是个简单活儿,有好多技术在里面。”现在村里懂得苇编技术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项技术愈显珍贵。 惊奇你见过在船上架大枪的枪排船吗? 白洋淀上有这样一个村庄:靠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这就是造船之乡——马家寨。在之前,这个水乡小村庄,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娃娃,在造船上都身怀绝技。 在一处院落的棚子里,杂乱地堆积着许多裁好的木头和刚刚做好轮廓的模型船只,正在造船的师傅名叫姜琳祥,今年78岁,从11岁开始在天津造船厂学徒,到现在已经和造船打了整整65年交道。2009年,他的这项传统造船技艺被评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姜琳祥是村里出了名的“造船能手”。现在总有人来专门找他做一些船的模型用来当工艺品。“你看这只船,平底无舵,前宽后窄,三管火铳,你肯定没见过。”姜琳祥告诉记者,这是白洋淀以前常见的“枪排船”,主要用来打野鸭,大雁,捕捉禽类,在抗日战争时期还用来打鬼子。枪筒里,前边装满沙子,后边装上火药,人是不在船上的,而是潜伏在水里,锁定目标以后点火,火药点燃就会把沙粒顶出去,杀伤力极大。“这项造船技艺流传几百年了,我从小就爱摆弄枪排船。”看着这些船,姜琳祥打心眼里喜欢。 “你瞅瞅这只船,叫对槽"姜琳祥说,对槽由两节相同长度的船组成,前节船首端斜削,尾端呈方箱形,后节船首端为方箱形,尾端斜削,两节船的方箱形一端相互对拢,用缆绳联接。“你可别看这船笨重,能运输几十吨的货物,白洋淀进进出出的物资,都得靠它。” 姜琳祥17岁的孙女姜柳伊,一直吵着要跟爷爷学习造船,“大姑娘家的学这个干吗?”姜琳祥表面抱怨,但心里高兴:“这项老技艺,可不能在咱们这一辈失传,得传承下去。”姜琳祥在造船的时候,姜柳伊总会凑到爷爷跟前,仔细地瞅着,时不时地询问其中的技巧。 呼吁“这三项宝贝文化应该传承下去” 这三种传统的技艺魅力很大,但是说到传承,当地会这些技艺的老人们无不叹息。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技艺被很多新的技术所取代。使用的人越来越少,用途也被大大局限。三个技艺传承难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要不去外面打工,要么到当地的厂子上班,看不到这三项传统技艺的价值,也不愿意吃这份苦,所以基本没有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三项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头音乐会的传承人,本报的古城文化专家顾问张国振强烈呼吁,这三种传统技艺是白洋淀人曾赖以生存的技艺,科技不断发展,但是人们必须记住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白洋淀起于这三种技艺,也曾因这三种技艺大方光彩,现在更要想办法让人们记住这三种文化,因为他们还有很大的旅游价值。记者在返回的途中,见到了从涿州带家人来白洋淀旅游的王喜生先生,他听说了这三项传统技艺之后,很惊讶也表示了很大的兴趣,“白洋淀藏着这三项宝贝呢,有机会真想感受一下。” |
快板书《苍龙女智救生灵》作者:赵虎 演播:赵虎在古时候,白洋
圈头村太爷庙的故事和传说 白洋淀中的圈头村建村早人口多,到
圈头村也有鬼异事儿一九三九的初春,日本鬼子攻占了新安城,随后
公元1677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初夏的晨光带着凉意,火红的朝阳尚未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很讲孝道的贤人,名字叫闵子骞,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