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旅游资讯历史文化
订阅

历史文化

寻找雄安乡愁:千件渔耕工具中的白洋淀“记忆”
寻找雄安乡愁:千件渔耕工具中的白洋淀“记忆”
走进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的“杨福春渔耕记忆展览馆”,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展览馆的主人杨福春亲手用芦苇编织的微缩版“迷魂阵”,这是早年间白洋淀地区的渔民用来捕鱼的一种“神器”。杨福春亲手用芦苇编织的微缩版“迷 ...
2020-11-8 18:34
白洋淀走出的画家——魏奎仲
白洋淀走出的画家——魏奎仲
“讲好乡愁故事 传承雄安文脉”白洋淀走出的画家——魏奎仲白洋淀这一泓碧水,孕育了特有的“白洋淀文化”。白洋淀走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人。人因淀而名,淀因人更秀。最早写白洋淀的是孙犁,一篇《荷花淀》写出了一 ...
2020-10-13 17:24
安新县人口何处迁来
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争,使得白洋淀及周边地区人口锐减,公元1399年、1400年燕王靖难战争两次在白洋淀,使得白洋淀及周边几乎人烟绝迹。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政府从山西洪洞和口北小兴州两个移民点迁民,各姓氏 ...
2020-1-8 19:27
高阳名人展播(二十八)著名抗日武装雁翎队的组建者与命名者——高阳河西村侯卓夫! ...
侯卓夫(1914~1942)原名候建民,高阳河西村人。其父侯君枚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侯卓夫自幼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和情操。1929年夏,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育德中学刻苦学习,积极 ...
2019-12-29 17:20
侯卓夫:为水上游击队-白洋淀雁翎队起名的人
  关于雁翎队的命名,在白洋淀曾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雁翎队是由大张主、郭里口一带的水村猎户组成。他们的武器主要是猎枪,为了防止枪膛中火药受潮,听以在猎枪点火的地方(又名“信口”)插上一支雁翎,所 ...
2019-12-29 17:20
雄安白洋淀圈頭風情之“广济桥”
雄安白洋淀圈頭風情之“广济桥”
原创,摄影:陈广胜绘图:陈旭东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圈头村,它是由桥东,东街,西街,桥南和桥西五个大队组成。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村以来,勤劳勇敢的圈头人,用他们聪明的智慧和英 ...
2019-12-6 11:40
雄安往事 | 白洋淀人以水藻为食的历史
雄安往事 | 白洋淀人以水藻为食的历史
前日与同事在办公室闲聊,谈起各自小时候,“下地干农活”“喂猪”“吃窝头”等忆苦思甜的事。话题一开便刹不住车,渐渐的话题延伸到旧社会。当谈起旧时白洋淀十年九涝、老百姓曾经以“水藻”为食,引发了同事们的浓 ...
2019-11-24 11:18
郭里口音乐会
白洋淀有句调侃人的歇后语“郭里口的音乐——瞎lenden”(字典里没有这两个字)。现在,白洋淀历史文化研究院要为其“正名”。 郭里口村古音乐会,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项目,它属于北乐范畴,由元代元曲演变而来,后 ...
2019-11-14 18:01
白洋淀边的三个皇妃和一个皇妃冢
白洋淀边的三个皇妃和一个皇妃冢
白洋淀边的新安县出了三个皇妃。一个是金朝金章宗的李元妃李师儿;一个是明朝明光宗的李康妃;另一个是明熹宗的李成妃。皇妃冢在六里村南大道西侧,是明光宗妃子,傅懿妃的坟墓,如今坟已湮灭。 金史载:元妃李氏 ...
2019-11-12 16:58
安州春水:金代帝王的白洋淀水围
安州春水:金代帝王的白洋淀水围 水围文化是白洋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封建帝王到白洋淀绝非仅限于有清一代。在现存的文献记载里,起码从金代开始,已经有帝王在白洋淀游猎的历史,《金史》中称之为“安 ...
2019-10-25 20:39
雄县历史上的淀泊风光
雄县历史上的淀泊风光
若要提起雄县历史上的淀泊风光,估计您肯定会说是白洋淀吧。果真不错,恭喜您都会抢答了。但是如果你认为昔日雄县的淀泊风光,只是拥有那么一小部分白洋淀,你可就显得孤陋寡闻了。历史上的雄县除了前面我们所说的河 ...
2019-10-15 20:33
雄安往事 | 闲谈白洋淀人以水藻为食的历史
雄安往事 | 闲谈白洋淀人以水藻为食的历史
雄安往事闲谈白洋淀人以水藻为食的历史 前日与同事在办公室闲聊,谈起各自小时候,“下地干农活”、“喂猪”、“吃窝头”等忆苦思甜的事。话题一开便刹不住车,渐渐的话题延伸到旧社会。当谈起旧时白洋淀十年九涝 ...
2019-10-1 20:00
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保护对策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体现了党中央谋划国家发展的睿智和历史担当。雄安新区在古代为雄州、安州之地,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 ...
2019-9-29 13:55
孙犁致康濯佚札集释
孙犁致康濯佚札集释
这里新发现的孙犁致康濯5通佚札,均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他们大量通信中遗存的散珠,不仅是他们友情的历史见证,而且具有时代意义,对于研究通信者本人和当代文学价值不言而喻。我们这里裒辑并加以注释,一方面 ...
2019-9-19 15:18
孙犁与《育德月刊》
孙犁的文学处女作和他的早期创作,是在保定育德中学初中时期完成的,都发表在《育德月刊》上。 晚年,孙犁在回答《文艺报》记者吴泰昌的提问时说:“我写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在保定育德中学的校刊《育德月刊》上, ...
2019-9-11 20:10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