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旅游资讯 民俗风情 查看内容

水乡大田庄又是著名的白洋淀篓子村●田荣承(图)

2019-8-2 19:38|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530| 评论: 0

摘要:   下虾篓(原标题)  作者:田荣承  我的家乡大田庄是白洋淀有名的篓子村,女的有特色苇编技术——织虾篓,男的有特色渔业技术——下虾篓。  下虾篓在我们村有近500年的历史,至今,在大田庄还传说着田氏先 ...

 
  下虾篓(原标题)

  作者:田荣承

  我的家乡大田庄是白洋淀有名的篓子村,女的有特色苇编技术——织虾篓,男的有特色渔业技术——下虾篓。

水乡大田庄又是著名的白洋淀篓子村●田荣承(图) 1.jpg


  下虾篓在我们村有近500年的历史,至今,在大田庄还传说着田氏先人明嘉靖年间下篓子的故事。

  下篓子是难度较大的技术活,层层环节如链条紧扣,缺一不可。

  选苇:在优质的白皮栽苇中选拔又粗有高的苇子,叫“拔头”,将拔头苇铡成约1米长的苇段,用“五漏穿子”和“六漏穿子”把苇段穿成0.5厘米宽的苇眉子,用石碡轧熟。

  织篓子:用20根苇眉子作经线、20根苇眉子作纬线编成筛子底,浸泡后,织成篓子雏形。

  缠须:把“拔头”苇尖部分用“九漏穿子”和“十漏穿子”穿成0.1厘米的苇眉子,在做成的须栽子上用苇眉子环环缠绕,缠好的须喇叭形,须底直径5厘米,须口1.5厘米。

  收拾篓子:把篓子口缩编成5厘米(封口),篓子口绑上1尺长的口绳(绑口绳),再把须插进篓子一侧下方(坐须),背面绑一块瓦片,为的是篓子下到水里,瓦片在下,须在上,虾便于从须口钻入篓子内。

  拽篓子:把做成的篓子在水里浸泡一天一夜后,篓子里面放上虾食,用水草把篓子口塞紧,这就完成了下篓子前的全部工序。

  下篓子:篓子鼓鼓的,像一只只灯笼,把篓子绑在苇杆子上下到水里叫“下杆子”,把篓子绑在绳子上叫“下线子”。

  倒篓子:把下到水里的篓子捯上来,把篓子里的虾倒进船舱。

水乡大田庄又是著名的白洋淀篓子村●田荣承(图) 2.jpg


  近些年,下篓子在白洋淀消失了,但我总想起我下篓子的情景,那刻骨铭心的记忆,那给我一生的启迪和教益,时常在我魂梦中撞击着,萦绕着。

  我十二岁就学习下篓子技术,下篓子要过三关:下篓子、起早、倒篓子。

  下篓子是个难度较大的技术活,在篓子船箭似的行驶中,把篓子飞快地绑在苇杆子,每隔七、八秒钟下到水里一个,连续不断,下到水里的篓子相隔大约3米,直到把船上1000多篓子下完。下篓子时要做到手准、手快、眼快。手准,要把篓子口绳准确地绑在苇杆子上,要结实,不能脱落,要绑成活扣,便于解开手快,绑的速度快,左手拿苇杆子,右手拿篓子口绳,两手一碰,篓子扣就绑成了,随即下到水里,速度之快眨眼之时眼快,是把绑好的篓子看准下到指定的地点,有时在水草丛中下,前面撑船的用篙拨一个空隙,必须把篓子下在空隙中,篓子才能沉入水中,不能把篓子仍在水草上。常说的话:“泰山不是垒的,牛皮不是吹的”,“不下真功夫看不了好玩艺儿”要达到快速绑篓子,不下苦功练不行。上船前,我就开始练,练了不少日子,自以为熟了、快了,哪知道到了真下篓子,船行如飞,手忙脚乱,有的没绑好,有的甚至没绑上,就扔到水里。第二天,一连几个篓子和苇杆子早分了家,为这事,我没少挨大人用篙挷。为了快速绑篓子,我利用休息时、饭后、晚上睡觉前进行了上百遍、上千遍的练习。绑篓子主要是两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因为不停地练习,指头练得露出红肉,红肉又裂开小口,口子直流血,再一着水,疼的钻心。一边练习,一边琢磨,我熟练地掌握了缠、顶、紧的绑篓子要领,能在3秒钟内绑好一个篓子,等着飞速的行船。

  起早是第二关,黎明4点钟,睡眼惺忪地从船舱里爬出来,只见四周漆黑一团,三星高悬东南,人一出船舱,立刻被寒冷的水汽包围起来,又冷又困又潮,再两手一触刚从水里捯上来的湿漉漉的篓子,心里直颤抖。这种感受常常是干了半个钟头的活以后,才渐渐消失,神志也才渐渐清醒。

  第三关是倒篓子,把从水里刚刚捯上来的篓子,拔开堵口的水草,一手攥住口绳,一手扶着瓦片,把篓子里逮住的虾倒进船舱,然后,再添上虾食,堵上篓子口。这种活不能站着干,也不能坐着干,只能蹲着干。倒完一船篓子,从4点到10点,需要6个小时,必须蹲6个小时,倒完一船篓子,想站已经站不起来了,只觉得大腿和小腿粘在一起,要想伸直,必须坐在船板上,两手抻着小腿,慢慢和大腿分开,每一分每一寸都要忍着巨痛。

  想想当时下篓子受的累,吃得苦,至今都心有余悸,刻骨铭心。也许有人认为一个12岁的孩子,这简直是摧残。但是,我不后悔,我倒觉得苦和累不是坏事,老年的我深切体会到:正是这种苦和累为我的一生奠定了生活的基础。这个基础,使人追求前途、追求理想这个基础使人激励斗志,振作精神这个基础使人不畏劳苦、不惧艰险这个基础使人珍惜幸福,爱惜生活。我自感:苦而无怨,累而无悔。

水乡大田庄又是著名的白洋淀篓子村●田荣承(图) 1.png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田庄篓子船

  1962年,我初中毕业,回乡参加了农业,又下篓子。当时我们青年一代的口号是:接过老一辈手中的工具,做有文化的新农民。每当劳动之余,一帮帮的篓子船住在苇塘边,住在港湾里、村边的大树下。篓子船们住在一起,这里就成了我学习的地方,向老渔民请教:什么地方虾多,虾有什么习性,什么时间倒篓子最好——————-我常常带着问题向老渔民探讨下篓子的学问。有一次,确实出了大问题,长长一道濠里,一百多个下到水里的篓子逮上来的虾都死了,臭了,望着船舱里一堆白的发臭的虾,我仔细的查找原因,是篓子出了问题?都是一样的篓子,在别处逮的虾都是活蹦乱跳,这里怎么就是死虾呢?是虾食出了问题,我拿出臭虾篓子的虾食用鼻子闻闻,没有异味,用嘴尝尝,也没有馊味,我断定是水的问题,难道这的水和别处的不一样吗?篓子船们又聚在一起了,我赶紧带着问题请教几个老渔民。他们一边分析着,一边给我讲虾的习性,讲虾的活动,讲天气对虾的影响,讲水的深度对虾的影响,一个老渔民最后说:“有句话你记住,不靠人教人,全靠虾教人。”我反复琢磨“全靠虾教人”这句话,我领悟着:就是通过反复实践了解虾的个性,活动情况,虾会告诉你,篓子应该下在什么地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我在老渔民们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冷下深,热下浅,不冷不热下大淀,天热水深捯两遍”的下篓子体会。虾的习性活泼,对气候敏感,天热的时候常在浅水中活动,所以天热时下浅水或濠坎,如果这时下到深水,时间长了钻到篓子的虾会憋死。天冷的时候,虾常在水深处活动,这时,篓子可下在深处。大淀里水面开阔,地势平坦,不冷不热的时候,虾喜欢这样的环境。天气热,如果发现一块水深的地方,逮虾多,为了防止虾闷死,要缩短虾在篓子里的停留时间,捯两遍。下篓子,不仅使我学到了前人的技术,而且增长了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统一到这项古老的技术中。

  1963年白洋淀特大洪水过后,党号召全力以赴生产救灾。当时,我们大田庄团支部号召全体团干部、全体团员、青年积极投入生产救灾,女的织虾篓、缠须,男的上篓子船下虾篓,我们的口号是:站在船头上,眼望全中国,多逮虾,报答全国人民的支援,多逮虾,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实行着严格的生产责任制:船是集体的,每只船两个人,配备1000个虾篓,定额30斤,两个人记一天的工分,超产归个人。那时,没有私人鱼贩,逮上的虾全部交公社水产收购站,不给现款,给个“虾条”,就是收据,月底,把虾条交给生产队会计,会计按虾条记工分,算超产。那时候,我们根本不考虑超产多少,就是千方百计多逮虾,搞好生产救灾,听党的话是最高的政治觉悟,政治荣誉是最大的物质利益。

水乡大田庄又是著名的白洋淀篓子村●田荣承(图) 1.jpg


  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田庄女干部在编篓缠须

  我常常交了虾,在收购站观察着交虾的人们,看哪只船逮虾多,然后再打听他们下的水域,从而找出虾的活动规律。我看得出来,人们都在比着干,越比心越壮,越比劲越大,开始是30多斤,接着40多斤、50多斤,有一天,我看到一个船逮了60多斤。我对船上的船友说:“咱们想办法多逮虾,有逮60多斤的了。”船友说:“人家篓子多,自己花钱添了篓子,篓子多下的地多,没有千顷地,打不了万石粮。”我说:“眼下添篓子来不及,咱们用工夫多胜他的篓子多,他捯一遍,咱们捯两遍。白露、秋分正是虾最活跃的时候,洪水给鱼虾带来取之不尽饵料,鱼虾大量繁殖,我们多付出些时间,一定多逮虾,提高产量。”捯二遍,果然产量大增,不久,全村的篓子船都捯二遍,每天晚上,一擦黑,劳动了一天的篓子船,又开始了劳动——捯二遍,大淀里的篓子船鱼灯亮了,大河里的篓子船鱼灯亮了,千百盏鱼灯穿流着,灯光和倒映的星光交相辉映。

  有一天,我们遇到一只网船,一看就是丰收年景,打的鱼都满艙了。我问:“在哪逮的,这么多鱼。”网船上的人说:“在堤里头。”我又生了心,沉思着:四门堤开了,来了新水。听老渔民说,新水生繁鱼,所以网船逮的鱼多。新水能生繁鱼,也一定能生繁虾。我对船友说:“咱们也到堤里头试试。”船友说:“堤里头水面大,连个挡掩都没有,来了天头怎么办?”自从四门堤决口,水面大了,往北新安20里的水面,往南高阳60里,往西90里水面直达保定,无风三尺浪,浩瀚的洪水中,孤零零散落着几个孤岛似的村庄,不像白洋淀有块块苇塘密布,水清波平。我心已决,还是想冒冒风险,我说:“不冒风险,难得高产。我们把篓子下到离村子近的地方,天头上来,我们到村子里避风。”就这样,我们把篓子船移到堤内,把篓子下到堤里的浑水里。第二天一捯篓子,乐得我们俩几乎跳起来,每一个篓子比淀里多一半还多,那虾也和淀里的虾不一样,白洋淀是青虾,虾须、虾爪是黑的,堤里头逮的虾是红爪、红须,简直漂亮极了。我琢磨着:四门堤为什么虾多,这虾和人一样,喜欢新环境,所以渔民有个经验:新水鱼多。自从篓子船挪到四门堤内,我们的虾产量又上了一个档次。又有好多船挪到了四门堤内,我们村捕虾大丰收,那一年,全村上交国家40万斤虾。

  以后,我脱产参加了工作,我总忘不了下篓子,每当我回家,总是跟上一只篓子船,有时候我还轻车熟路地绑上几个篓子,看着篓子静静地沉到水底,心里充满无限的快意。唉!由于污染,由于人为的破坏水资源(毒鱼、电鱼、下绝户渔具),白洋淀上各种渔业生产百业兴旺繁荣昌盛的红火岁月时过境迁,下篓子也泯灭在历史中。我忘不了下篓子,下篓子有苦有累,有酸有涩,但更多的还是欢乐和收获。我忘不了下篓子,它是我生活的基础,它是我生活的升华,它是我生活的展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