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旅游门户站
  • 打造白洋淀旅游服务平台,欢迎合作发展。
搜索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旅游资讯 民俗风情 查看内容

冰上采菱

2019-8-25 21:44|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421| 评论: 0

摘要: 在雄安新区的白洋淀上,每个季节都有应时的特色劳动方式。冰封淀面,人们仍在寒冷中辛勤劳动,有打箔仗的,有抢回子的,有用拖床(冰床子)搞运输的。在我的家乡同口村,在那饥荒的年景,曾热络过“打菱角”这种劳动 ...
      在雄安新区的白洋淀上,每个季节都有应时的特色劳动方式。冰封淀面,人们仍在寒冷中辛勤劳动,有打箔仗的,有抢回子的,有用拖床(冰床子)搞运输的。在我的家乡同口村,在那饥荒的年景,曾热络过“打菱角”这种劳动。

      水上摘菱角,是南北方都有的劳动形式,而冰上采菱,则只有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村才有。这是因为,白洋淀位于北方,冬天水面能结很厚的冰,而且水里长有大片大片的菱角。

“打菱角”就是在冰盖水下的泥地里,把被泥土埋着的老菱角取出来。试想一下,您有办法吗?我的老乡之中,就有这样的能人,愣是发明创造出了一种工具,实现了冰上采菱的愿望!不知名的发明者给这种工具起名为“菱角耙”,人们用它把当年秋后坠落水中的老菱角,从冰层底下的泥里搂上来,就像用耙子在地上搂烂柴禾一样。菱角耙是这样制造的:

先用密度较大的木材制成一个“亚”字形框架(不要字中的那两点),高约1.3米,宽约1.4米。在木架的两竖杠中间固定一个绞链装置,相当于一个能活动的轴,如同我们家门上能转动的合页一般,轴的自由端能与一根大竹篙的根端结实地连结(这条非常重要)。在两根横木上,每隔七八厘米远钻透一个眼儿,用绳子一竖条一竖条地穿起来(条与条要基本上平行),而绳子上每隔五六厘米都夹着一绺“好麻”(学名叫黄麻或棕麻,现在改为尼龙线)。

冰上采菱 1.jpg


进入冬季,待冰厚到人能安全地在上边行走时便可“打菱角”了。除了菱角耙,还要准备一些配套工具:运载工具拖床(冰床子)、撑拖床(冰床子)用的挽子(一端有铁头,像伸出的食指和拇指组成的八字形,“拇指”呈外钩状,能用以钩拉东西)、约7米长的大竹篙、小木棍、凌枪、小回子、绑在鞋底上的脚齿(铁制圆圈,对称方向有约1厘米高的利齿)。

第一,选地块。需是长菱角的地块,而且没有苇茬子,水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约1.5左右为宜。第二,开冰窟窿。用凌枪开出约1.7米直径的圆形冰窟窿,用小回子捞出碎冰块。第三,在冰洞边竖立起菱角耙,固定好预制的竹篙,使其与耙上的转轴牢固连接。在耙的竖杠上栓上些重物(如砖或窄石条)。第四,耙下水。把耙放入水中,沉入泥面后,开始用力在竹篙的另一端(已预制一个约60厘米长的与篙杆垂直方向的短棍)用力推耙前进。因为鞋下绑着脚齿,你用力推时不会打滑。待推到接近冰洞口处,便改为倒着走,将耙拉回。快要拉回出发点时,稍稍改变方向,使第二次推耙时,耙处于一个新的位置。就这样一推一拉,绕冰洞360度。我这里说得容易,其实很费劲的。四九天,有时冰能厚达半米,开冰洞时经常要出一身大汗。推拉耙时又要流很多汗水,尽管你已脱去了棉袄,尽管是两个人轮换着干,也会累得气喘吁吁。第五,出耙。把菱角耙拉上冰面上来。这个过程很费劲,需要另一个人用撑拖床的挽子钩住耙帮助拉上来。第六,将耙竖在冰面上。你会看到绳夹的麻绺上沾上了或多或少的菱角。那些菱角是当年自然落入水下泥中的,皮上的绿色己被淀水沤掉,通体呈纯黑色,洗去泥土后,表皮干净光亮,形状一点都未受损,而且全都是熟透的菱角。稍停片刻(根据气温选择停顿的时间),待冰面上冻了,就用带来的木棍顺着绳子往下梆,把麻绺上粘着的菱角敲下来。至此,打菱角的一个全过程就完成了。

身强力壮的两个人,每天能打三四个冰眼儿的,运气好时能打二十来斤菱角。我曾和二哥自制了一个小型的菱角耙,因为力气小,又接近采菱角的尾声(冰下的菱角是有限的,并非老打老有),所以收获甚微。淀水冰层下水温处于0摄氏度,几乎没有什么细菌,而冰水最下层是4摄氏度,正好是冷藏活物体的温度,所以泥里的菱角能够保存得很好,没有被沤烂的或变味的。打上来的菱角可煮食,也可晒干后绞成菱角米,同大米一起煮稀饭,或做腊八粥;菱角也可碾出菱角面,做菱角面糊糊,或蒸面食,或土法制成菱角茶汤面等。研究发现,野生菱角制品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已列入二级保护植物。

如今丰衣足食,人们再也不必在冰天雪地里打菱角了,冰上采菱已成为白洋淀人的记忆。

(稿件来源:白洋淀老者的博客2018-03-05;整理:白云霜、焦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