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白洋淀旅游网 首页 雄安城市 城市纪事 查看内容

孙犁与深县之缘

2020-10-19 11:43| 发布者: administrator| 查看: 2020| 评论: 0

摘要: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安平县孙遥城村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其《荷花淀》《芦花荡》《相片》《报纸的故事》《白洋淀纪事——采蒲台的苇》《亡人逸事》《报纸的故事 ...


国难当头,爱国师生群情激昂。课堂是五百人的露天大讲堂,学员们坐在一条条杉木上,讲台上竖着一面小黑板,教员一站就是三个小时,讲课既是体力活,又是脑力活。性格温和的孙犁用高八度的声音在五百人的大讲堂讲课,深入简出,引经据典。为提起学员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用尽方法,着实是对体力和口才的极大考验。这样的大课,每周上两次,学员们主要时间是在操场训练。为让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学员都能听懂,他课前都做充分的准备,没有讲义,全凭自己列提纲、找内容。他时常讲一些理论知识就举例说明,只为讲的知识通俗易懂。据孙犁回忆,“课上不管怎样想把文艺和抗战联系起来,这些文艺理论上的东西,无论如何,还是和操场上的实弹射击,冲锋刺杀,投手榴弹,很不相称。和我同住一屋的王晓楼,讲授哲学,他也感到这个问题。”两人讲课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有了两人的代号。孙犁和王晓楼共同上了三个月的课后,学员们给孙犁的代号是“典型”,给王晓楼的代号是“矛盾”,这是他们口头上常挂的名词。

不上课的时候,学院生活也是很丰富的。深县驻军首长赠给年龄较大的王晓楼一匹又矮又小的青马,他每天自己喂饮。一次,王晓楼约孙犁去秋郊试马。平原秋日,天高云阔。在学院附近的庄稼大道上,王晓楼策马扬鞭,跑了一圈后,牵马坠镫,让孙犁上马。从未骑过马的孙犁在众目睽睽下不好拒绝,也想潇洒跑一圈。可事与愿违,貌似温顺的青马丝毫不给他面子,惹得围观男女学员拍手大笑,高呼“典型、典型”。有了前车之鉴,之后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孙犁转战冀中、冀西,始终也没有得到过一匹马,也不羡慕骑马的人,就靠着两条腿踏遍了千山万水,自诩“练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功夫,多么黑的天,多么崎岖的路,我也很少跌跤。”

学院工作间隙,孙犁会步行回孙遥城。从深县城到孙遥城六十多里路,要用几个小时。在冀中大地上奔波,刚刚二十五岁的孙犁有家国天下,也有儿女情长,回家路上是归心似箭的迫切。家中有父母妻儿,但每次都是匆匆看望家人一眼又急着离开。即使家不常回,但在孙犁看来路不遥远,家不遥远,便足以慰藉漂泊的心。

孙犁与深县之缘 83bca0a5262206e49a1f666abbbead17.jpg

后来,杨秀峰院长让孙犁为学院写校歌歌词,由一位音乐教官谱曲。

抗战学院校歌

同学们,莫忘记那火热的战场,不远的前方,我们兄弟们,正和敌人拼,奋勇不顾身。

记起那,大好的河山被敌人强占,烧毁的房屋,荒芜的田园。

记起那,曾被鞭打的双肩,曾被奸污的衣衫。

同志们在战斗,家乡在期望。

我们要抓紧学习,努力锻炼,奔向战场。

把自己的刀枪磨亮,教智慧放光。

我们在烈火里成长,我们要掀起复仇的巨浪!

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作品,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也绽放着强大的鼓舞力、号召力。千百热血青年共同唱响这首战歌,其磅礴气势可想而知。学院大有孙犁用武之地,在开学之初就成立了抗战学院抗战剧团,有演职人员30多人,自编自演话剧、歌剧、歌舞等。既在院内演出,也到周边农村演出,极大地宣传了抗日工作。孙犁等人创作的《鹰雁记》就曾有过多场演出,大意是宣扬鹰一样的个人精神和雁一样的团队精神。

1939年初,日军从四面蚕食冀中,不久占领了深县城。抗战学院分散隐蔽。孙犁带领一个剧团,到乡下演出,叫流动剧团。剧目都是现编现演,灵活机动,一有敌情,迅速隐蔽。敌人进攻更猛烈时,孙犁转到深县南部一带,负责驮着一部收音机到处转移,每天秘密收集一些新闻,然后抄写油印发放。这年开春,孙犁离开深县,调到了阜平山区。

又结深县友

上世纪五十年代,孙犁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连载,每期都配有与内容相应的插图。这些插图简约精妙准确,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和孙犁的作品相得益彰,极符合其欢快轻盈、浪漫清新的乡土气息风格。插图作者林浦是深县北大疃村人,抗战时期参加工作。巧的是最初就从事报纸工作,秘密翻印《黎明报》。

1945年初,林浦到两度停刊又复刊的中共冀中区党委机关报《冀中导报》社做美术编辑工作。1946年初,便与接受编排《平原杂志》任务的孙犁相遇,这一遇便成了一生的战友和同志。

彼时离开冀中的孙犁在《晋察冀日报》社等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后,1944年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了在张家口的华北联合大学。因多年离家,执意想回去看看,再回联大工作。不想,回家后的孙犁受冀中区党委极力挽留,仅在家休息几日便到蠡县找时任蠡县县委宣传部部长的梁斌,然后被介绍到刘村搞创作。1946年上半年,孙犁接受冀中区党委任务,着手编排《平原杂志》。杂志编辑部仅孙犁一人,既是领导又是职工。编辑部和《冀中导报》社在同一驻地,准确说《平原杂志》编辑部在《冀中导报》社的稍门洞里。组稿完成后,印刷、校对和发行都由《冀中导报》社代劳。林浦作为导报的美术编辑,和孙犁在同一个院子里工作,不久就成了亲密战友。《冀中导报》曾出一短讯,介绍孙犁为冀中名作家。据孙犁文章,“那时我的‘游击’习气还很浓厚,上半月,我经常到各地去体验生活,从事创作,后半月才回到报社编排稿件,发稿以后,我就又走了。”据林浦回忆,“在解放区的时候,和孙犁就志同道合,上世纪50年代一起到天津,又在一起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当年孙犁创作《风云初记》时,曾在报纸上连续刊载,自己负责为文字配画插图。不仅是老战友,也是老邻居。”

孙犁与深县之缘 bec4285d8f529fb31898433e9eea8de4.jpg

这段时间,简陋的编辑部曾来过秦兆阳、方纪、杨朔、王林、徐光耀、张庆田、李克明等诸多后来成为知名作家的同志。

当时林浦特别喜欢彦涵的木刻,也自己动手打刻刀,拿木板照着速写木刻。在《冀中导报》工作时,他曾以木刻形式作过《冀中的支前模范》,以通讯插图形式作过《八路在哪里》等作品。他常为报纸作木刻插图,建国前作品以漫画创作为主,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国际、国内时事及生活漫画。他以木刻为载体,宣传模范人物、模范事迹,通俗生动的宣传方式使我党政策更加透明和接地气。因为有过艰苦磨炼、精益求精的经历,后来创作《风云初记》插图,才得心应手。有过这段时间相处,两人彼此熟悉对方的作品,为日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孙犁与深县之缘 6bd0a8b64e860ad1875e81f2707e2820.jpg

1948年12月,在深县工作的孙犁接到冀中区党委通知,让他到胜芳镇集合,准备进入天津。此时平津战役正在进行,林浦等《冀中导报》社的同仁也在胜芳待命。他们这些人是为解放天津后筹建《天津日报》而来。1949年初,孙犁、林浦等人一起从胜芳进入天津。1月17日《天津日报》创刊,孙犁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林浦担任《天津日报》第一任美术编辑。彼此再次成为并肩作战的同事、战友。

孙犁与深县之缘 c22f2363e52dc742a37f73d8e0edae3e.jpg

后来,应孙犁之约,林浦为他的长篇小说配画了全部插图。同是冀中人,一位是安平县孙遥城村人,一位是深县北大疃村人,两村虽属两县,却只隔二十里。同样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对革命理想与文化艺术有着同样的追求,林浦对孙犁笔下的人物自然熟悉。这种熟悉是深到骨子里的气质,是同一方水土滋养多年的文化底蕴,不需要过多解释和描述,画面便已在脑海呈现。作画期间,两人有时在大院相遇,孙犁会时不时问一句:“润身,画得怎么样了?”“正画着呢!”林浦笑答。李润身是林浦的原名,孙犁年长他十三岁,一句“润身”,足见两者间的亲密程度。尤以乡音相呼,自是倍感亲切,且双方都对对方放心,这便是知己间的信任与托付。《风云初记》长篇小说全部完成后,交到出版社时,孙犁特别叮嘱,书中的插图还用报纸上连载时林浦画的那些画。林浦为孙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共插图十四幅,时间从1950年9月至1953年7月,均在《天津日报》上发表。从图画上可以看到芒种、春儿、老温、李佩钟、田耀武等人物形象,且栩栩如生、各有特点。孙犁和林浦性格相似,外表温和儒雅,待人亲切和气,又互相欣赏,日常也多有作品互赠。

再续深县缘

孙犁与深县之缘 7d781aaa63b81c772519dcc8b1090f86.jpg


白洋淀 白洋淀旅游 白洋淀景区 白洋淀天气 白洋淀住宿 雄安新区 安新 雄安旅游 雄安天气 雄安景点 白洋淀门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文热点

全局 页尾通栏广告
全局 对联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