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头村地处白洋淀的中心地带,四面环水算得上是白洋淀中的一个岛上。白洋淀水区村里的街道非常狭窄,圈头村也不例外。看过电影《小兵张嘎》的朋友会有所感觉,颇有点像江南的小镇。《安新县志》载,明、清两朝帝王都曾驻跸巡幸圈头村,明永乐帝朱棣曾建“乐驾台”,清康熙帝玄烨近四十次在白洋淀水围,并建圈头行宫以作驻跸之所。早年称富家屯,乾隆年间改称圈头。后在白洋淀有“金圈头”的美誉。圈头村最具文化内涵的一个层面,当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圈头村音乐会了。
关于圈头村音乐会的书面记载,可上溯至清代乾隆年间。据安新县志: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陪同皇太后来白洋淀阅视水围,于圈头行宫驻跸,聆听了圈头音乐会演奏的乐曲,并大家赞赏,御赐飞龙旗、飞虎旗各一面和雕龙红蜡,现仍保存飞虎旗一面和雕龙红蜡4支。据此推测,圈头音乐会应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圈头音乐会属于冀中笙管乐南北乐会中的北乐会,以笙管为主,其乐谱、乐曲是僧传,属北乐主要在祭祀和葬礼上演奏。全套曲目共有四十首和一套打击乐,乐队由笙、管、笛、云锣、鼓、镲、鐃、鈑、铛子等乐器组成,乐曲保留了明清时代甚至更古老的曲目,该音乐会形成以来,一直在本村代代相传,主要为本村丧礼、民间祭祀活动无偿服务,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当地人来说,圈头村音乐会是与民间信仰牢牢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用音乐来祭祀祖先和神灵,也用音乐来为自己故去的亲人超度。因此,音乐会也被称为“圣会”。
圈头音乐会能够经过岁月的沧桑而传承至今,关键在于村民们对于祭祀的虔诚和音乐会一代一代传人的执着。正是由于这个因素,音乐会才能够历经数百年而近乎不变的传承下来,
“文革”期间也受到限制改为演奏革命歌曲,如《东方红》、《大海航下靠舵手》、《毛主席语录歌》等,后又恢复传统乐曲。为了传承,打破传男不传女的陈规,发挥老艺人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热爱民间古乐的年轻艺人,他们中最小的仅有10来岁,不仅保持了优秀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还结束了圈头古乐面临失传的尴尬处境。
2002年5月3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还有韩国、意大利音乐专家一行13人来圈头村对音乐会进行了全方位考察。为音乐会走出圈头村弘扬古典音乐文化、增强知名度作出贡献。
2003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保定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新闻社、河北日报、保定日报曾多次对圈头音乐会进行采访与报道。